국문초록
這篇文章的主要硏究目的在於考察中國古典詩學發展史中“興”的演變過程, 以此探討“興”的詩學槪念發展趨勢和其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意義。到了唐代,“興”義的發展含有社會性與諷刺性的色彩。陳子昻與白居易嘗試從“興寄”的角度來解析“興”義, 强調詩歌的政?美刺作用。到了中期, 一些有志復興儒學的文人自覺運用詩文革新來參與政治,所以在魏晉時期受到文士唾棄的美刺比興的傳統再度流行起?。這些言論反映出在唐代形成的一種追求諷諭寄託的詩風。?若說“興寄”能代表由初唐至中唐時期“興”的詩學演變過程,那可以說代表盛唐時期“興”的演變過程便是殷?所提的“興象”。“興象”這一詩學槪念, 實際上是由象而興和象外之興的綜合, 突破情景交融的層面, 獲得象外之境的無限意蘊的詩學境界。到了宋代, “興”義的解釋在前代多義化與複合化傾向的襄助之下, 幾乎進入了作爲詩學範疇的安定狀態。所謂“安定化”就是雖然對“興”沒有出現創新的解釋, 但?基於前代旣有的詩學成果, 增加了多義的複合的特點, 同時也作爲詩學範疇, 逐漸走向了完整的狀態。宋代對“興”的解釋中, 値得注意的有三種。其一是繼承鍾嶸的“文已盡而意有餘”的說法, 其二充實“興”本義?“起也”, 其三是“觸物以起情”的“興”。總之, “興”是在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四維模式下形成的。“興”注重審美主體的興發感動和偶然得之, 是物的觸動與心靈的契合雙重作用的結果, 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典詩學的範疇體系,在“興”的統攝下形成了一系列的相關範疇群, 如“感興”、“興象”、“興寄”,“興會”等。
추천자료
[민족주의와정체성] 추사 김정희의 제주유배로 제주지식인 사회에 끼친 영향
[고전시가론] 경기체가 연구
[졸업] [건축,발굴,고고미술] 통일신라 월지궁(안압지)의 배치형태
[사학] 친일파 99인 자료
[고전시가론] 시조
공무원 국어 기출문제(국가직7급,국가직9급,국회8급,경찰공무원,군무원)
[국문] 국문학개론 요약
[국문] 국문학개론 요약
'정심'의 시학과 자연시
[국문학사] 1930년대 시의 전개과정 -김영랑, 백석, 정지용, 윤동주, 이육사를 중심으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