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중국어문학회1121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基于語料庫調査的類詞綴“准”小議
劉苗苗 , 朴興洙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7권 333~352페이지(총20페이지)
TAG affixoid, , , “X, corpus, development impetus
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强制性對比
姜海燕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7권 353~378페이지(총26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한어, 한국어, 용기표기, 은현, 대비, Chinese, Korean, container markers, appearance-disappearance, Comparison, 漢語, 韓國語, 容器標記, 隱現, 對比
關于“无所謂”、“沒關系”、“隨便”的對外漢語敎學小考
張蕊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7권 379~407페이지(총29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near-synonym, 무소위, 无所謂, 몰관계, 沒關系, 수편, 隨便, Pragmatics
성어(成語)의 형성과 변형에 미치는 사유와 이미지, 그리고 욕망 ― 대기만성(大器晩成)과 지피지기(知彼知己) 백전백승(百戰百勝)을 중심으로
박영희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7~27페이지(총21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Idiom, Late Blossom, 大器晩成, Battles won by Insight, 知彼知, 己百戰百勝, intertexuality, Laozi, 老子, Sunzibingfa, 孫子兵法
홍문연(鴻門宴)에 대한 서로 다른 기억의 공존 ― 교육콘텐츠로의 활용 가능성을 겸하여
양중석 , 최석원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29~55페이지(총27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Shiji, 史記, Simaqian, 司馬遷, Hanshu, 漢書, Bangu, 班固, Hongmenyan, 鴻門宴, Memory, 記憶
리백시(李白詩) <황학루송맹호연지광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연구 ― 시의 해석과 상상력의 문제
서용준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57~78페이지(총22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Li Bai, Yellow crane tower, Ship of Flying immortal, Meng, Haoran, exaggeration, hyperbole, sadness and hope, farewell, poetry
산곡과 민가 경계의 산물, 《황앵아(黃鶯兒)》 연구
서연주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79~98페이지(총20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Huangying-er, Guazhi-er, Shange, Feng Menglong, Folk Song, Sanqu, Qinglou
晚清科学小说中的国家想象
吳淳邦 , 曹淑俐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99~124페이지(총26페이지)
對里外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對空間的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不管是里外關系明確的實體還是无界的抽象槪念,我們都會賦予邊界,有內有外來認知。里外關系的反復再現和運用會形成容器圖式。漢語和韓國語表達里外關系的方位詞有“里、內、中”和“안,속”等。本文將這些方位詞統稱爲“容器標記”。容器標記作爲凸顯實體“容器性”的顯性手段,它的隱現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實體的“容器性”。容器標記的隱現不僅跟參照實體的典型性、由它構成的方位短語的句法位置有關,還跟漢語和韓國語方位詞的語法地位有關。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考察漢語和韓國語容器標記的隱現情況,幷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
TAG the late Qing Dynasty, science fiction, national imaginat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tionalism
슝포시(熊佛西)의 농민연극실험(1932-1937)에 드러난 대화주의 연구
장희재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125~145페이지(총21페이지)
本論文對1932年至1937年熊佛西在河北定縣進行的農民戲劇實驗中所包含的對話主義性質進行了探討。首先, 將熊佛西形成對話主義創作論的背景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了探討:一、五四時期,熊佛西通過文明戲接觸了話劇, 與此同時受到了五四運動救國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 他的社會認識大於藝術, 追求“為人生的藝術”。二、留美時期, 他在接觸西方文化的同時與一群戲劇人的交流的過程中, 與當時中國戲劇形成了客觀距離, 藝術指向轉換為“為藝術的藝術”。三、回國後發起“國劇運動”而失敗。通過這三個階段, 他辯證形成了對話主義的創作態度。其後, 本文探討定縣農民戲劇實驗的過程和成就。先通過劇本創作、劇場建設方面的分析, 對熊佛西為戲劇大眾化的設想以及效果進行了探討。接著, 通過表演中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和農民的行為分析中得出對話主義創作方法的成就。熊佛西沒有把農民周邊化, 反而欣然接受了農民的多樣性和脫文學的語言, 並將農民成立了藝術主體、生活主體、政治主體。
TAG 戱劇大衆化, 熊佛西, 農民戱劇, 對話, theatre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Fauci Hsiung, the peasant, Theatre, Dialogism
허우샤오셴 영화 속 가족과 국가 ― <희몽인생>, <비정성시>를 중심으로
김양수  중국어문학회, 중국어문학지 [2019] 제66권 147~170페이지(총24페이지)
本論文對1932年至1937年熊佛西在河北定縣進行的農民戲劇實驗中所包含的對話主義性質進行了探討。首先, 將熊佛西形成對話主義創作論的背景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了探討:一、五四時期,熊佛西通過文明戲接觸了話劇, 與此同時受到了五四運動救國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 他的社會認識大於藝術, 追求“為人生的藝術”。二、留美時期, 他在接觸西方文化的同時與一群戲劇人的交流的過程中, 與當時中國戲劇形成了客觀距離, 藝術指向轉換為“為藝術的藝術”。三、回國後發起“國劇運動”而失敗。通過這三個階段, 他辯證形成了對話主義的創作態度。其後, 本文探討定縣農民戲劇實驗的過程和成就。先通過劇本創作、劇場建設方面的分析, 對熊佛西為戲劇大眾化的設想以及效果進行了探討。接著, 通過表演中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和農民的行為分析中得出對話主義創作方法的成就。熊佛西沒有把農民周邊化, 反而欣然接受了農民的多樣性和脫文學的語言, 並將農民成立了藝術主體、生活主體、政治主體。
TAG Hou Hsiao-hsien, Nation State, Family, Taiwanese Film, “A City, of Sadness”, “The Puppetmaster”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