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387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儒敎共同體與公議的公論性 ――以茶山(丁若鏞)二律背反的儒敎共同體論爲中心
전성건 ( Jeon Sungku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30권 211~222페이지(총12페이지)
本文主要是以指出儒敎共同體的兩個方向和摸索未來發展方向爲寫作目的。首先解釋了茶山(丁若鏞)所提出的儒敎共同體論的兩個模式,幷解決了其具有的“二律背反”矛盾。其次將其兩個模式應用於鄕村中心的朱子學和君權中心的茶山學,進行比較和探討。本論文還提出,儒敎共同體確立依據“公議”的“公論”――“公共性的確保”,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我們需要以堅持而緩慢堅定的方式,卽以積極的消極性的方式來努力使其與現代相適應。
TAG 儒敎共同體, 君權, 民權, 公共性, 公共的合理性, 積極的消極性, Confucian community, power of the king, power of people, publicity, public rationality, positive passivity
如何詮釋孟子的“性”槪念――西方漢學界的兩場論戰及其當下意義
한진화 ( Han Zhenhua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91~112페이지(총22페이지)
19世紀末的傳敎士漢學時代和20世紀末的專業漢學時代,漢學家們圍繞《孟子》的人性論展開了兩場針鋒相對的論爭。在第一場論爭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敎的良心論來說明孟子性善論的價値,幷將孟子的“性善”解釋成“性向善”,但謝衛樓却?擊孟子和理雅各雙雙否棄了上帝恩典。第二場論爭的焦點在於安樂哲的文化主義與華靄仁的共同人性論之間的分岐,而産生這種分岐的深層原因則是辯論雙方對於民主和人權的不同態度。兩場論爭盡管表現形態各異,但論爭的核心觀念却高度相關,在理論脈絡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敎各修會理解《孟子》人性論的不同態度。
TAG 맹자(孟子),성선론(性善論),량심(良心),상제은전(上帝恩典),과정철학(過程哲學),사회생물학(社會生物學),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onscience, the grace of God, process philosophy, sociobiology
嚴復的科學思想與會通觀
한성구 ( Han Sung Gu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151~170페이지(총20페이지)
嚴復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啓蒙思想家,是向西方尋?眞理的先進人物之一。 他曾提出重視科學、發展科學的思想,同時,他對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西方,但同時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嚴復認爲面對民族存亡之危機,人的自覺是最重要的,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些觀念始終困擾著人們的整個思想和意識,如果不改變這種觀念,就不能營救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所以他首先要把中國的思想與文化從傳統形而上學與玄學的束縛中盡快解放出來,幷且運用科學方法和經驗知識,一方面進行中國傳統思想近代化,?一方面服膺於社會現實的要求。 嚴復向傳統"天道"觀念進行新的解釋。他通過傳統天道觀念的重釋,建造以西方科學爲基礎的本體論思想,而且以理性原則會通科學和其?領域之知識。 他的"天"是"自然而然"的天,但他所謂"自然而然"的含義是模糊的、多重的。 所以他設定兩種天道、人道關係。 他一方面根據"天演之道",主張"任天爲治",這樣天道和人道是貫通的。 但?一方面,他主張"以人持天",這樣,天道和人道是對立的。 任天爲治,是要肯定進化法則的普遍...
TAG 천도관(天道觀),과학주의(科學主義),형이상학(形而上學),본체론(本體論),천연론(天演論),부가사의(不可思議),회통(會通), scientism, ontology, evolution and ethics, incomprehensible, metaphysics, mutual understanding
聖人聞而知之何以可能?
성하 ( Sheng Xia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113~132페이지(총20페이지)
聞而知之是以聖人爲物件的認知,其對應的知識種類幷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客觀知識,而是具有成就聖人人格和變革社會的雙重作用。孔子認爲這種知識需要由“聞”來獲得,但是聞而知之的聞與日常生活中見聞之聞是不一樣的,見聞之聞容易被外物和私欲所遮蔽,而聞而知之的聞却與天道相關,通過“聞―道”具有化部分爲整體、去僞成眞和化育天下的作用。孔子以問禮和聞樂爲例爲我們展示了聞而知之的認知形式,首先通過問使自己和物件達到“空空如也”的狀態,然後聽聞遠處天道在此處的回響,這是避免主客分離的局限而使我們能直接獲知聖人知識的根本;其次以玉振之音來領會“聽―命”,卽通過天命來反復條理終始,使萬物聚集成爲一個有序的整體,也就是萬物“如在”左右的狀態而實現成己、成物的目的。“聞―道”和“聽―命”以無爲而成、不言而信的方式完成了對自身和社會的改造,所以,聞而知之不僅具有交互主體性,而且還蘊含巨大的社會實踐能力。
TAG 문이지지(聞而知之),문(聞)―도(道),청(聽)―명(命),문례(問禮),문악(聞樂), to know by listening, listening to the Way, listening to the Mandate, asking rite, listening to music
《栗谷別集付籤》主要爭點中所含 韓元震初年哲學之特徵
이해임 ( Lee Hae-im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63~90페이지(총28페이지)
《栗谷別集付籤》的核心論點爲:1、太極與性之同異問題,2、天地之氣與父母之氣之同異問題,3、心之純善問題,4、智與知之體用問題,5、克己與復禮之同異問題等,這些爭點源於如何解釋湖學與洛學所共有的“性合理氣”與“心是氣”問題。韓元震將理規定爲道德規範之根據,而將氣規定爲價値中立之物。理乃善之根據,氣作爲心的知覺作用,旣可顯現爲善亦可顯現爲惡,且除聖人之外的普通人(凡人)難以産生正確的知覺作用,所以如欲使心的知覺作用産生道德反應,必須依賴於他者。韓元震以理而非性來確保道德反應,這是因爲性之作用作爲氣之顯現而無法保障必爲純善。在此,作爲性的理幷非善的四端之發源處,而成爲了規範的根據。職是之故,在韓元震初年哲學中,心的知覺作用(知)自身幷不能産生道德反應,唯有依據規範(窮理),約束自身反應(存養),努力實踐(力行)才能通過道德知覺(智)來完成。
TAG 태극(太極),성(性),천지지기(天地之氣),부모지기(父母之氣),지(智),지각(知覺),극기복례(克己復禮), the Great Ultimate, nature, material force, moral perception, sensory, perception, subduing selfish desires and returning to propriety
存在心理學與儒家
전병술 ( Jun Byungsul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185~201페이지(총17페이지)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創建者之一。現代人持有?多精神上的問題,他認爲價値觀的喪失是這個時代的最終痼疾,而且目前的情況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要危險,所以主張我們人類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卽達到自我實現來改變這種情況。他又說美國人已經認識到,政治的民主和經濟的繁榮在他們身上幷沒有解決任何基本的價値問題。除非轉向內部,轉向自己,否則就沒有價値觀念的棲息地。馬斯洛在《存在心理學探索》主要反對傳統行爲主義的機械論和環境決定論,强調人是主動的,能創造的,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爲人作爲一個有機整體。他把連結社會至宇宙,實現自我幷且擴充自我爲終極目標的學問稱謂“存在心理學”,這正是符合儒家一向追求的終極目標。馬斯洛關注的是什?是有道德的生活?什?樣的人是道德的人??樣才能把人敎育成期望和喜歡過有道德的生活的人??樣才能把兒童培養成道德高尙的成人?等等問題他認爲提出這樣的問題。他認爲對心理學來說,這是革命性的轉折。他經由存在認知,至於事實和價値的融合,要建立...
TAG 아백랍한(亞伯拉罕)·마사락(馬斯洛),존재심리학(存在心理學),유가(儒家),과학적륜리학(科學的倫理學),가치관(價値觀), Abraham H. Maslow, Being-psychology, Confucianism, scientific ethics, values
從伊本西納的角度考察李珥 對人存在問題的理解
유원기 ( Yoo Weon-ki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41~62페이지(총22페이지)
本文將從伊本西納(Avicenna,980-1037)的角度考察評價李珥(栗谷,1536-1584)對人存在問題的理論。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是爲了發現幷提供韓國哲學與伊斯蘭哲學之間的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李珥是韓國著名的新儒學哲學家,而伊本西納則是烏?別克斯坦著名的伊斯蘭哲學家。乍看起來,兩位學家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而確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認識甚至聽說過對方。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對他們的哲學進行比較,因爲他們都至少對人存在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 作爲一個旣典型又傑出的新儒學學家,李珥對人存在問題表示興趣是爲了爲通過自我修養順理成章的成爲聖賢的目標而建立具有存在論基礎的道德本性。但是,他與大多數同時代的儒學家不同,卽他的觀點接近於理氣一元論而不是二元論。就是說,他反對理與氣分離。但是,伊本西納應該反對他這種觀點,因爲伊本西納主張靈魂在某種程度上區別于肉體。作者將校驗伊本西納的這種主張的根據,幷與李珥的根據及理論作以比較。通過這種比較,我們可以印證兩種不同傳統的哲學至少有可比性,不僅可以發現他們邏輯上是否...
TAG 리이(李珥)(률곡(栗谷)),이본서납(伊本西納),일원론(一元論),이원론(二元論),성(性),한국신유학(韓國新儒學),이사란(伊斯蘭), Yi I (Yulgok), Ibn Sina (Avicenna), monism, dualism, human nature Korean Neo-Confucianism, Islam
把文本變成自己的――恰當閱讀中國哲學之反思
안악철 ( Roger T. Ames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21~39페이지(총19페이지)
如果要讀出中國文獻文本自己本身述說的意義,?是有個自己的語義闡釋環境的。這個語義闡釋環境,這就是《易經大傳》已鮮明淸晳闡述的“過程宇宙論”。這樣存在的一個語義闡釋環境,也恰如《論語》總在繼續重建一樣,經歷日日新地解讀,始終一以貫之。?是這樣傳承,被不同時代文化環境的儒者(我們自己今天也在其中)持續保持其一慣性、權威性。 筆者指出,本文也對《論語》采取“過程哲學”解讀的立場,這樣可使其域境性特點、互系性、時宜性以及動態特點,作爲奠定儒家宇宙觀的一以貫之諸特徽,得以突顯,占據中心位置。懷德海與杜威的“過程哲學”,在他們各自稱爲的“錯置具體性謬誤”和“頂級哲學謬誤”文化遺産中,是受到威脅的。筆者所做的,正是圍繞不同時代對《論語》日日新具體性、一貫性的解讀過程,嘗試性地闡釋和提出孔子是一位過程哲學家這一觀點。
TAG 천석역경(闡釋域境),과정철학(過程哲學),창작(創作),론어(論語), interpretive context, process philosophy, authorship, Lunyu
中韓朱子學發展模式的比較
등경평 ( Deng Qingpi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133~149페이지(총17페이지)
中韓朱子學之間的比較硏究存在兩種模式:一是韓國朱子學與作爲本源朱子學的朱熹及其弟子所創立學問之間的縱向比較,二是韓國朱子學與同時期的中國朱子學之間的橫向比較。在第二種比較的意義上,一方面考察中國宋元明淸朱子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相應的義理展開過程;?一方面考察韓國朱子學從引進到二十世紀初朝鮮王朝滅亡之間的發展歷程以及相應的義理論爭。可以看出,中國朱子學的發展模式可以稱爲多元思想資源幷存格局中的三起三落式,韓國朱子學則是單一思想資源下的一起一落式。這一發展模式上的差異,需要綜合政治環境、思想文化背景、以身體道的推動力量、學術思想成果以及學派立場等多方面因素,才可以得到恰當理解。
TAG 주자학(朱子學),중국주자학(中國朱子學),한국주자학(韓國朱子學),발전모식(發展模式),삼기삼락(三起三落),일기일락(一起一落),비교연구(比較硏究), Zhuzixue, Zhuzixue in China, Zhuzixue in Korea, three ups and downs, one up and down, development pattern, comparative study
從“回到康有爲”到“回到牟宗三” ―― “大陸新儒家”政治儒學之反思
문벽방 ( Wen Bifang ) , 이상 ( Li Xia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 제29권 171~184페이지(총14페이지)
二十一世紀以來,當代中國哲學界出現了一股解構啓蒙、否定現代價値的思潮,以蔣慶、陳明爲主角的“大陸新儒家”卽是這方面的代表。蔣慶認爲,民主、自由等現代性價値是劣質的普世價値,中國的王道政治則爲優質的普世價値,故提出了一套他所認定的儒家王道政治的構想。“大陸新儒家”最近幾年的口號是“回到康有爲”,陳明認爲,必須超越革命敍事和啓蒙規劃,回到康有爲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的問題、思路和立場上來,現代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優先於任何現代性價値,必須放在價値排序的首位。較之於當代“大陸新儒家”,“當代新儒家”則更能接受科學、民主等現代價値,牟宗三所提出的“良知坎陷說”,是基於其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所作的順暢中國文化生命的工作,絶非“大陸新儒家”所批評的一味接受西方的價値、無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與其“回到康有爲”,罔顧現代性價値,則莫若“回到牟宗三”來理解和消化他的成果。
TAG 장경(蔣慶),진명(陳明),``정치유학(政治儒學)``,모종삼(牟宗三),``량지감함(良知坎陷)``, Jiang Qing, Chen Ming, political Confucianism, Mou Zongsan, self-negation of innate moral consciousness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