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387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硯台所蘊涵的文學價値與儒生情操
최병규 ( Choi Byeonggyu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6권 171~185페이지(총15페이지)
硯台不只是一般的民俗品或工藝美術品, 更不是古代人使用的書寫用具而已。?是過去文人借以創造精神文化的寶貴文物, 因此, 我們從中可以?出過去文人藝術家以及仁人志士的文學、哲學以及人生態度等精神面貌。古人所留歌詠頌讚硯台的文章, 也充滿着難能可貴的人文精神。最近我們特別强調儒敎文化的現代反思與儒生情操, 那?, 以硯台爲首的文房用具的價値和意義是不可忽視的。本文基於這種觀點, 探討硯台的價値中最重要的文化價値, 逐步論述硯台的文學價値與儒生情操。至於文學價値, 從硯銘到硯詩, 有關硯台詩文的特點, 都爲讚美硯台的德操。至於儒生情操, 最重要的是, 文人儒士不但讚美、推崇硯台之德, 他們還身體力行地效法硯台所具有的美德, 以此陶冶性情、涵養儒生情操。
TAG , 硯台, 文人, 儒生, 儒生情操, Confucianism, inkstone, ancient scholars, literary men, traditional cultur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wenfang sibao文房四寶)
氣質之性與一性論: ――朱熹的性善論論證
이정환 ( Lee Junghw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27페이지(총27페이지)
孟子的性善論從發生初期就是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盡管如此, 道學內部對這一命題的論證過程還是體現出對於人的本性的道德規定與其範疇的複雜問題。具體來說, 由於以普遍性和純粹道德性爲前提, 性善論看似與不善的發生和各人道德性的差異等經驗性的事實互相矛盾。爲了解決這樣的問題, 朱熹(1120-1200)重新槪念化了張載和二程兄弟的理論 : 氣質之性與一性論觀念。 第一, 朱子從普遍的人的本性和個人的氣質之間不相離的角度重新解釋了氣質之性的槪念。通過這一解釋, 朱子在個人稟賦氣質的差異對人的本性的發顯過程的影響觀點上, 提出了對個人之間生得的道德資質的說明。同時, 朱子從不相雜的觀點出發, 把氣質的影響範圍限定在本性的發顯過程, 而不及於本性本身(本然之性)。從而在槪念上, 使本性本身擺脫氣質的影響, 由此從理論上論證性善論。 第二, 爲了在更堅定的基礎上重新樹立性善論, 朱子有必要重新定義人的本性與感官欲求之間的關係。在傳統上, 感官欲求被認爲是不善的最重要原因。因此, 兩者不...
TAG 氣質之性, 性善論, 一性論, 不相離, 不相雜, 朱熹, Qizhi zhi xing, the Thesis that human aature is good,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e, the mutual non-separability (bu xiang li), the mutual non-fusionablity (bu xiang za), Zhu Xi
關於傳統禮儀上的方位與二分二至關聯性的硏究 ――以《尙書·堯典》篇爲中心
지현주 ( Ji Hyunjoo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29~54페이지(총26페이지)
本硏究通過《堯典》硏究分析了傳統禮儀上的方位與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分二至有關聯性。依據傳統時代天文觀測記錄的自然科學性的解釋的方法是一種將儒敎禮儀上的定方位的原理具體化的方法 本文爲了證明《堯典》上的四方位與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分二至有關聯性, 一一對應羲氏和和氏的職務與他們的居住地。羲仲在東邊改正春分的方位, 羲叔在南邊改正ㅌ夏至的方位, 和仲在西邊改正秋分的方位, 和叔在北邊改正冬至的方位。結果, 春分是太陽升起的正東邊, 秋分是太陽落下的正西邊, 由春分向夏至移動是指定高度上升的南邊, 由秋分向冬至移動是指定高度下降的北邊 《堯典》上的羲氏和和氏的職務和各自居住的空間符合包含他們姓氏和名字的意味的職位, 主要是陰陽論上的解釋。二分二至卽是節氣, 又是指十二地支的子、午、卯、酉的四方位。這四方位是太陽運行週期循環性的排列, 又是包含一年週期和空間變化的方位結構。 傳統禮儀上的方位體系是將北邊定爲最高位(將北邊定爲首位), 尤其周代以來的宗法是以其爲序列的原則。但是本硏究的的結果與此逈然不同。《堯...
TAG 傳統儀禮上的方位, 堯典, 二分二至, 四方位, 羲氏和和氏觀測天文, 太陽運行週期, directional scheme, equinoxes and solstices, four directions, Yaodian, Confucian rituals, the Xi 羲 and the He 和 families, sun`s annual motion, diurnal motion, time and space
韓國的儒家傳統和老人福利
이선경 ( Yi Suhn Gyoh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55~73페이지(총19페이지)
根據國際老人人權團體的硏究報告顯示, 目前韓國的老人福利政策嚴重落後於許多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 甚至比越南、斯里蘭?等亞洲貧窮國家還要落後。以21世紀歐美先進國家的老年福利政策觀之, 目前國際老年福利政策的發展趨勢已經從重視物質的層次轉爲重視精神的層次。 筆者通過硏究發現, 傳統儒敎社會雖物質條件惡劣, 但却能使老人們在精神層次上得到較高水準的滿足。因此筆者認爲, 探討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 能勾爲當前老人福利政策提供旣符合韓國文化傳統又較爲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理論基礎, 幇助政府訂定旣符合傳統文化又能與西方先進國家同步的老人福利政策。爲此, 本論文將以考察傳統社會老人福利價値觀、政策內容以及特色爲起點, 闡釋儒家的老人福利理念。 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福利社會乃是大同世界, 建基於儒家萬物一體的宇宙觀, 其實踐層面必須從個人的修身入手。若就西方理論觀之, 大同社會的哲學理念類似於西方的大家庭主義(familism) 或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思想。就大家庭主義...
TAG 老人福利, 儒敎, 福利哲學, 家族主義, 孝悌, 修身, senior welfare,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of welfare, familism, xiaoti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love), xiushen (moral self-cultivation)
作爲中國近代獨立學科之美學的成立與發展(1897-1949)
서희정 ( Seo Hee-ju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75~96페이지(총22페이지)
本文旨在對作爲中國近代獨立學科之美學的成立與發展進行批判性攷察, 闡明當代中國美學學科硏究對象的特殊性, 幷試圖從根本上揭示其症結之所在。“美學”是近代以後, 作爲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出現的新學科, 具有“以感性認識爲硏究對象”這一極爲明確的特點。就其根本而言, 美學實質上仍是將哲學思維作爲其根基的。與此同時, 由於藝術具有與感性直接相關的特殊性, 故而美學硏究與藝術之間也存有極爲密切的聯係。然而, 本論所探討的所謂“中國的美學”, 在其學科成立與發展過程中, ?至於在其硏究對象與範疇上, 都與西方的“美學”(aesthetics)大相徑庭。西方的“美學”是沿襲西方哲學傳統, 在社會、學科的近代化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的, 以感性認識爲硏究對象的學科。而中國語境下的“美學”學科, 則是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從西方藉鑒引進而來的。中國的“美學”所關註的問題本身實質上與西方傳統的“美學”學科有著全然不同的根源。從而, 在西方的美學學科進入到中國傳統思維模式與思想體系的過程之中, 便出現了諸...
TAG 近現代學科, 感性學, 中國美學, 美學, modern studies, sensuous cognition (sinnlichkeit),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戰國時期書寫的地域性硏究
빈동철 ( Bin Dongchoel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97~132페이지(총36페이지)
本文的主題是關於戰國時期的書體所具有的地域性。中國學者曾以國家爲基本單位而提出戰國時期的文字分類方式, 主要是按照燕、齊、楚、秦、三晉說明戰國時期五個系列的正字法和語源。但這種分類實際上不僅不能反 映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文字特點及其相互關聯性, 還不能解釋各國書法的特點。於是筆者首先槪論中國學者的見解, 然後在現成的考古學成果基礎上重新探討戰國時期文字和書體所包含的地域性差異。令人?目的是, 靑銅時代從中山國到北方之間的銘文早就顯示出一種與南方楚國的書體?相似的字體。與此相反, 當時在南方的各個地域上盛行的鳥蟲書逐漸擴散到包括晉、齊、燕在內的北方。再言之, 南方地域的書風一方面影響到北方的各個國家, ?一方面南方楚國的書體文化又充分吸收北方西周的傳統, 幷由此開創一新的書法。有鑒於此, 可說, 南北方地域的不同書法依照各個地域的不同傳統和規範而成立。反過來, 戰國時期各個不同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貢獻於不同的書法和字體的發展。但可惜的是, 從書法上看, 出現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晉...
TAG 靑銅器銘文, 文字學, 戰國時期, 書法, 楚簡, bronz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scribal tradition, early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manuscripts
論《易緯·乾鑿度》的易學思想
임밀임 ( Ren Mili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33~157페이지(총25페이지)
《乾鑿度》在《易緯》中保存的最爲完整, 也是《易緯》中最重要的一種, 對後世易學思想影響甚大。本文在前人硏究的基礎上, 對《乾鑿度》的易學思想做了深入的硏究, 主要包括易義說、四太說、卦氣說、九宮說和爻辰說。易義說是指易有易、變易、不易三種含義。四太說是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卦氣說是指《乾鑿度》的八卦卦氣說。九宮說是指“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的思想。爻辰說則指《周易》六十四卦與十二地支相配的學說。
TAG 《乾鑿度》, 易義, 四太, 卦氣, 九宮, 爻辰, Qianzaodu, meaning of yi, notion of sitai, notion of guaqi, notion of jiugong, notion of yaochen
焦?《論語》詮釋的特色 ――以《焦氏筆乘·讀<論語>》爲中心
왕성 ( Wang Che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59~169페이지(총11페이지)
以“心學”觀點詮釋儒家經典在晩明蔚然成風, 這種經學的心學化傾向, 是對明代中前期獨尊朱注的突破。焦?對《論語》的心學詮釋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焦?《焦氏筆乘續集》卷一《讀論語》八十餘條主要以《論語》文本爲載體來詮釋對心性之學和三敎會通的哲學思考。焦?借孔子所云“空空”來形容天命和心性的本體狀態, 子貢的“億(臆)”則是對心性本體的背離, 心性的修養須由知性進而復性, 以回歸空的境界。焦?主張三敎會通, 以儒家爲本位, 援佛、道二家以解儒。本文通過闡釋焦?所用的“不二”的思想方法和所提倡的“止”的工夫, 說明?們與佛、道二敎的密切聯繫。由於具有自由的思想環境和多元的文化視野, 焦?的詮釋具有融合、創新的特色, 爲原本趨於?化的經學注釋注入了活力。
TAG 焦?, 《焦氏筆乘》, 《論語》, 詮釋, 心學, Jiao Hong, Jiao Hong`s Miscellaneous Notes (Jiaoshi bicheng), Lunyu, interpretation, heart-mind theory
《論語·憲問》篇“知其不可而爲之”釋疑
곽원 ( Guo Yuan ) , 곽탄 ( Guo T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71~182페이지(총12페이지)
在“子路宿于石門”篇中, “晨門”對孔子周流列國之擧的態度究竟如何? 對此問題, 先賢巨匠的釋讀觀點旣精彩紛呈又存有爭論。在分析《論語》原典和諸家注釋的基礎上, 本文認爲“晨門”之“知其不可而爲之”一語應是在譏諷孔子;但是“晨門”的譏諷却恰好反證了孔子高尙的品格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眞切關懷;同時, “知其不可而爲之”從?外一種側面揭示了儒家的精神骨幹。
TAG 晨門, 孔子, 《論語》, 反思, 譏諷, 知其不可而爲之, ChenMen, Kongzi, Lunyu, reflection, ridicule
論范仲淹的“擔當”精神
장배고 ( Zhang Peigao ) , 이세개 ( Li Shikai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83~196페이지(총14페이지)
宋代人才輩出, 在這些士人中, 范仲淹無疑是最優秀的一位。在學術上, 他是宋學的開山人物;在政治上, 他是倡導改革的先鋒;在精神信仰上, 他是塑造“擔當”精神的先驅。單就後者而言, 這一精神是范仲淹思想的核心。這一精神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 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受到?陽書院學風的影響, 源自對儒家精神的體會, 受到古代聖賢的影響, 受到宋初名臣田錫、王禹稱等人的影響, 與時代的變遷有關, 等等。他在這一精神的激勵下, 開始了爲國爲民的一生, 無論是主持政治改革、修海堤、導太湖入海, 還是立郡學、推薦胡瑗等明師於學官, 皆是此精神之具體實踐, 且這一精神對當時和後世的士人(當時士人如, 富弼、劉牧、胡瑗、張載、王安石等)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TAG 范仲淹, , 擔當精神, 內聖外王, 明體達用, Fan Zhongyan, scholars, the spirit of undertaking responsibilities, internal sagehood and external kingship, theory with practice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