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387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Feature Book Review: The Analects of Dasan
( Philip J. Ivanhoe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2권 171~183페이지(총13페이지)
孟子人性論的創新意義
이용윤 ( Lee Yong-yu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14페이지(총14페이지)
本論文主張孟子的人性論應被理解爲哲學藍圖而不應理解爲現實的觀察。衆所週知,孟子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性善論的思想家,他主張人生來具有成爲聖人的潛能。孟子的這般看法可理解爲哥白尼式轉向,因爲孟子將人性論的焦點從外在的條件(傳承古代聖王的道德敎訓)轉移到內在的素質(修養人與生俱來的內在的道德潛能)。質言之,孟子的人性觀爲人類成聖成賢的最高歸宿鋪陳了首條道路。孟子對天的說明也可理解爲他的哲學計畵的框架之一。也就是說,天的普遍性呈現出人人都具有成聖的種子。
TAG Confucianism, Mengzi (Mencius), human nature, philosophical scheme, cosmology, sagehood, 儒學,孟子,人性論,哲學藍圖,宇宙論,聖人
公孫龍子新釋 ――比喩人性的白馬
정단비 ( Jung Dan Bee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5~37페이지(총23페이지)
直至目前爲止,以公孫龍爲題的論文偏向於討論“白馬非馬”詭辯是否與共相有關的問題。對於此問題歷來大槪有兩種主張:一爲在古漢語的語言特性上普遍者是不可能的主張,另一爲雖然語言未能區別普遍者,但思考却能的主張。然而,透過古希臘的哲學槪念來與中國古代思想的槪念比較其異同幷無意義。相反,我們應透過比較公孫龍所使用的槪念和諸子百家的槪念去尋找其意義。 在〈指物論〉一篇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公孫龍主張“指”具有與物結合起來之前和之後的兩種不同的意思。這模式在《荀子》正名篇及《墨經》中提到的“知”、“能”、“性”等與本性論相關的詞語當中也能發現到。考慮到不少注釋者認爲“指”讓人們聯想到槪念的思考能力,我們可得知〈指物論〉亦和“知”等相似,和人的內在資質以及因外部剌激而産生的反應的重義性相關。這喚起人質疑人性根據外部剌激會如何變化的問題,卽爲本性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另外,從詞彙的使用狀況和論述展開的方法兩方面來看,〈指物論〉和〈白馬論〉兩篇的模式相似。而在孟子與告子的論辯,以至墨家,荀子等跟本性有關的議論中,特性未定的材料透過外部的介入而得...
TAG Gongsun longzi, “Baimalun”, human nature, external stimulus, theory of universals, 公孫龍子,白馬論,人性,外部剌激,共相問題
四七之辯與惡之根的現代意義 ―― 對李混與奇大升之道德心理學的比較硏究
류기로 ( Liu Jeeloo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39~73페이지(총35페이지)
本文以當代心理學的角度對李滉(1501-1570)與奇大升(1527-1572)著名的四七之辯從事比較硏究。文章的目的是將這個歷史淵源長久的性情善惡之辯論帶入當代的道德關懷。盡管歷史上的兩位韓儒本人沒有作道德心理學這方面的硏究,而且他們的辯論也不是針對人類道德的現實性提出解決方案,我們仍然可以從當代的視域,透過現代的心理學分析,對四七之辯有新一層的理解。本文的現代詮釋同時也顯現出古今道德理論的不同關懷與走向:傳統的道德定義關乎個人,是內觀式的,是精神上的道德潔淨;而現代的道德定義關乎社會,是外觀式的,著重于行爲與成效。
TAG Yi Hwang, Ki Dae-seung, Zhu Xi, the four moral sprouts (siduan 四端), the seven emotions (qiqing 七情), the Four-Seven debate, evil, 李滉,奇大升,朱熹,四端,七情,四七之辯,惡
“我們的救主的黃金律… 四個世紀之前, 幾乎在同一個詞中, 已被孔子諄諄敎誨了” ―― 在17-19世紀英國基督敎與儒家黃金律的衝突
이정환 ( Lee Junghw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75~116페이지(총42페이지)
在17世紀英格蘭,基於什麼理由將新約中的簡潔規則昇格爲最高和普遍的道德原則意義上的“黃金律”? 儒家對手―恕―的發現―更具體地說,歐洲基督敎社會意識到“我們的救主的黃金律…,四個世紀之前,幾乎在同一個詞中,已被孔子諄諄敎誨了”這般命題―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他們是如何回應的? 本硏究旨在通過探索歐洲(尤其是英格蘭)黃金律的歷史來回答這些問題,從17世紀的最初興起到19世紀英國商業和傳敎活動急劇升級時,儒家對手的發現所帶來的挫折,爭議和分岐。本硏究表明的是雖然黃金律興起的最初跳板包括其無所不包的普遍性,但其權威性和有效性部分地受到現代哲學的挑戰,部分地從孔子表述先例的認識受到嚴重破壞。因此,進入19世紀討論的主要焦點從自然法理論的普遍性和至上性轉向敎派關注的岐視和優越性。此外,本硏究也對詹姆斯·萊格(James Legge)的紀念性作品所包含的基督敎傳敎動機和他對儒學的看法表明了新的亮點。本硏究還關於萊格對儒家黃金律的看法如何有助於減輕當時基督敎社會的困惑,由此證明了據稱基督敎黃金律而克服儒家恕的優越...
TAG the golden rule, shu 恕, universality, superiority, Christianity, Confucianism, James Legge, 黃金律, , 普遍性, 優越性, 基督敎, 儒學, 詹姆斯·萊格(James Legge)
李濟馬四象體質論新的詮釋
허훈 ( Heo Hoo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17~136페이지(총20페이지)
四象醫學在漢醫學史上具有獨特的特徵。傳統的漢醫學主要在道敎的影響下成立,而四象醫學的思想基礎是儒家思想和性理學。四象醫學是傳統漢醫學換上儒學的衣服而來的。因此,作爲四象醫學哲學背景的四象哲學由性理學或原始儒學的內容構成。換句話說,四象醫學是從現有的漢醫學中誕生的,四象哲學是從性理學(原始留學)中誕生的。因此,四象醫學和現有漢醫學,四象哲學和性理學各有不同, 在理論, 內容上具有隔閡是必然的。 如果說現有的漢醫學由A(道敎)和B(醫學)構成(內容)要素構成,那麼四象醫學則由B(醫學)和C(儒學)要素構成。而且如果你想比較兩者,或者如果你想要尋找內容上的不同點,四象醫學的B應該用現有漢醫學的B進行說明。 也就是說,現有漢醫學的B和四象醫學的C很難進行比較。那麼,兩者之間的差距會更大。另外,現有漢醫學的A和四象醫學的C的比較不合理。這樣,自然得出了兩者在本質上就完全不同的結論。當然,在硏究理論或思想變化過程的情況下,討論B,可以同時提及A或C。但是在說四象醫學的B時,不說現有漢醫學的B,而只說A或C,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TAG Yi Je-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asang constitutional medicine, Sasang philosophy, Neo-Confucianism, 李濟馬,四象體質醫學,四象哲學,漢醫學,新儒學
錢時《論語》詮釋的特色
당명귀 ( Tang Minggui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37~152페이지(총16페이지)
錢時《融堂四書管見》中的《論語》詮釋,是陸九淵心學一派《論語》學的代表作。他所做《論語》詮釋,一方面注重訓詁,不僅重視對字詞的注音,而且重視對名物典制的釋義,具有濃厚的漢學底蘊。另一方面,又注重義理闡發,不僅重視心學本體論的建設,而且重視從工夫論的角度思考內聖外王問題,具有鮮明的心學特色。這在《論語》詮釋史上可謂獨具特色。
TAG 錢時,融堂四書管見,論語,詮釋,心學, Qian Shi, Rongtang’s Humble Opinion on The Four Books, Mind philosophy, Lunyu, interpretation
“後具”抑或“本具”? ――關於朱子“心具衆理”命題之再詮釋
진쌍주 ( Chen Shuangzhu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53~174페이지(총22페이지)
“心具衆理”是朱子處理“心與理”關係的重要命題之一,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出該命題,此後又在《文集》、《語類》中有許多相關的詮釋,直至朱子去世前的晩年還對此命題有諸多論述。對此命題,學術界已有一定的注意,但因衆學者對朱子學的理解和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以至最終詮釋的結果有所分岐,大致以牟宗三的“後外具說”、唐君毅的“能具內說”、錢穆的“後內具說”以及陳來的“本內具說”爲代表。從基本立場來看,牟、錢都是“後具”,與唐、陳的“本具”形成鮮明立場;幷且牟之“外具”與唐的“具內”、陳的“內具”也形成明顯差異。本文通過對朱子相關文本的梳理,發現“心具衆理”本身蘊含了兩個向度的涵義,一是心未發而爲中時,理本內具於心的狀態,此是“結構義”;二是心爲知覺全體時,能將理具于內而居主宰地位,此是“功能義”,幷且在朱子處,結構義優先於功能義。但無論從哪一種向度上言說,“心具衆理”這一命題都是限於存有層面言說,幷未走向工夫層面。
TAG 心具衆理,理具,心具,本具,後具, Zhu Xi 朱熹, xin ju zhong li, li ju, xin ju, ben ju, hou ju
從工夫論的角度論陽明哲學中良知與氣的關係
리빈 ( Li Bi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75~191페이지(총17페이지)
當前學界對陽明哲學的硏究以“良知”爲中心而漸次展開,宋明理學中“理氣”或“性氣”的對立,在陽明心學中被轉換爲“良知”與“氣”的關係。“氣”在陽明哲學中的地位相比宋代理學那裡,有了極大的提高。首先,良知“以其流行謂之氣”命題的提出;其次,對“生之謂性”的重新評價,重申“性卽氣,氣卽性”,故良知發用不能“外了氣”;再次,“萬物一體”以“同此一氣”或“一氣流通”爲前提。但經過進一步考察我們發現,首先,“致良知”不致力於對治氣稟之雜,而是從本體上做工夫,自然達到“不動氣”的效驗。其次,“萬物一體”的本體論基礎仍然是“良知”,而非一般認爲的“氣”。再次,良知雖不可離氣而言,但終究是良知決定氣,而非氣決定良知。因此,陽明雖然重視“氣”,但他用“良知”吸納“氣”的做法,實際上消解了“氣”的客觀性。
TAG 陽明,良知,氣,本體,工夫論,萬物一體 Yangming,conscience,qi,Noumenon (benti),teachings of selfcultivation (gongfulun),the unity of all things (wanwuyiti)
朝鮮正祖朱子選本編纂與中國文獻關係芻論 ――以佚本《朱子選統》爲中心
림유의 ( Lin Yu-yi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9] 제31권 193~209페이지(총17페이지)
自朝鮮王朝建立以來,大力推行“崇儒抑佛”政策,儒學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期。十八世紀後,被譽爲朝鮮王朝文藝復興君王的正祖,尤其推崇朱子學作爲儒學的重要一環,幷親自進行朱子選本的編纂,自世孫時期至1800年辭世的27年間,共編纂十冊朱子選本。 本文就正祖文集《弘齋全書》所收《群書標記》中,正祖對各朱子選本親撰的解題,考察正祖朱子選本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式,可知正祖幷非直接就《朱子大全》、《朱子語類》摘錄成書,而是多以前人選輯成果爲基礎,參校《朱子大全》、《朱子語類》二書,進行重新編排與刪削增補的作業。其中《朱子選統》一書雖已亡佚,然而藉由《群書標記》中〈朱子選統三卷〉一文目次,對比中國現存朱子選本,發現正祖《朱子選統》與康熙《御纂朱子全書》二書目次幾乎一致。康熙《御纂朱子全書》一書的編纂動機,乃欲編成一部富國安民、統一學術的重要典籍,與正祖完成“一通之書”,以朱子學敎化天下的心願頗爲吻合。本文認爲,在《御纂朱子全書》傳入朝鮮後,正祖見康熙已完成一部“朱子全書”,興起效尤之心,乃以此書爲本進行《朱子選統》的編纂。通過本文新發現的史料關聯...
TAG 正祖,康熙,朱子選統,御纂朱子全書,朱子學, King Jeongjo, Emperor Kangxi, Juja seontong, Yuzuan Zhuzi quanshu, Neo-Confucianism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