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387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論荀子的禮和法後王――以“禮義統類” 槪念分析
장현근 ( Chang Hyun Gue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8권 189~205페이지(총17페이지)
荀子的全部思想, 一言以蔽之曰:“禮”。“禮”在荀子政治思想中, 不僅是他理念構思的中核, 且爲他制度設計的立足點、歸結點。我們從荀子隆禮義、重知識的“禮義統類”槪念而論, 就可知荀子的“後王”觀念本身具有其獨立的特別的意義存在。荀子致力主張外在的社會規範;他强調“徵於人”, 所以主張人性本惡;又重視“節於今”, 所以主張效法後王。荀子重客觀現實, 他所要“法”的是可據可證的先王之道, 由於歷時久遠, 所傳不詳, 所以不能勾效法。所能取法的是後王因制革損益而創發的“禮憲”。這是荀子法後王的時間上的理由。荀子的統類說, 便是爲發現禮義發展中的共理來提供的。“欲知上世, 則審周道”, “以近知遠, 以一知萬”的說法, 都是按此理由來說法後王的。荀子法後王就是法周, 要效法的就是周道、周制、周文、周禮。荀子所說法後王, 包含有周代典章制度意義。時間上的“禮憲”及空間上的“禮義統類”都和周公有關, 荀子所指的後王幷不是文武, 也不是當代君主, ...
TAG 荀子, 禮憲, 禮義統類, 法後王, 周公, Xunzi, the constitution of ritual (lixian), a consistent principle of ritual (liyi tonglei), following the Later King, Zhougong
誰答覆商代的占卜?――商代占卜的性質
백영선 ( Back Youngsu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1~22페이지(총22페이지)
商朝人的占卜一般理解爲人和神之間的溝通。商代的君主以及巫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 追求人間難題的答案。占卜者以甲骨上的裂隙爲神靈的答覆。但是, 甲骨文無法證明占卜者和神靈之間的對話。此論文首先分析一下的占卜對象的說法:1)代表諸神的“帝”, 2)指稱所有神靈的帝, 3)具有特定作用的個別神靈。此文通過仔細的分析而否定以上三個對象的妥當性, 幷提出關於商朝占卜對象的全新的可能性。此文論證商朝的占卜不是人和神之間的溝通, 而是人們單獨的解釋活動。再說, 商朝的占卜者沒有?神靈實施對話, 而他們只是對於甲骨裂隙裡表現出來的宇宙的徵兆進行了單獨的解釋。此文的結尾還討論商朝的占卜被看爲人和神之間的溝通的原因, 主張這一看法可能受到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的二分法的影響。西方著名的宗敎硏究專家埃里亞德以“聖”和“俗”的槪念來分解這一世界。我們若能勾脫離埃里亞德的二分而理解商朝的占卜, 我們不難看出商朝的世界不是由人間和神間兩個部分來構成, 而人和神靈只是商代宇宙的組成部分之一
TAG 商代的占卜, 甲骨, , , , Shang, divination, oracle-bone, Di/di, sacred, profane
孔子倫理體系中的天的作用
이용윤 ( Lee Yong-yu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23~42페이지(총20페이지)
這篇論文探索孔子倫理哲學的深層的結構而闡明在孔子的思想中起極爲關鍵作用的宇宙論模式。是非判斷的標準是倫理學一直關注的問題, 而這文認爲在孔子的倫理體系中宇宙論提供倫理判斷的指南和權威。任何現象或槪念從表面上看各自分離和獨立的, 但宏觀的分析可以揭示各個現象或槪念之間存在的互相聯繫和共同原則。孔子道德思想的各個原則?其宇宙論的體系具有不容忽略的聯繫, 因爲孔子爲了推廣自己的道德思想的一直利用天的權威。幷且, 孔子利用天的槪念所含有的權威來提倡自己的道德體系的必然性的眞實性, 而堅持自己的倫理體系是服從自然的規則的普遍原理。
TAG 孔子, 論語, 宇宙論, 倫理學, 道德原則, 社會等級, 自然法, Kongzi (Confucius), Lunyu (Analects), cosmology, ethics, moral teaching, social hierarchy, natural law
治理與自律――陳傅良的政治理論
송재윤 ( Song Jaeyoo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43~66페이지(총24페이지)
大約在12世紀的南宋時期, 著名的永嘉思想家陳傅良重新定義了善政的槪念以反對北宋皇朝的國家行動主義。陳傅良和同時期的大量南宋士大夫們一起發展了憲政理論以限制國家權力。通過對儒家經典理論的再解釋, 陳傅良系統地論證了一個國家良好的統治秩序取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公共的和私人、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之間的微妙對立和均衡。陳傅良提出了自己的憲政理論主張, 重新將南宋時期的國家主題定義爲“治安”而不是“富强”。
TAG 南宋, 永嘉學派, 陳傅良, 葉適, 國家主義, 儒家憲政理論, 儒家經學, 富强, 治安, Southern Song, the Yongjia school, Chen Fuliang, stateactivism, Neo-Confucianism, Neo-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wealth and power, governance and stability
論王陽明“一體之仁”的仁學思想
오진 ( Wu Zhe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67~85페이지(총19페이지)
王陽明逝世前二三年開始竭力强調“萬物一體”論, 然而人們却往往忽略該命題的全稱“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仁”字。其實, “一體之仁”是陽明學重構萬物一體論的核心觀念、本體依據。以一體之仁爲根本旨趣的萬物一體論旣不同于先秦以來傳統的萬物一體論, 也有別于程顥的由“識仁”而進至“渾然與物同體”的仁者境界說, 而是新形態的以仁爲本的“仁學一體論”。陽明學萬物一體論旣是一項本體論論述, 也是工夫論命題, 更反映了“天下主義”的人文精神。陽明認爲由一體之仁的信念出發, 有望實現“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的和諧共存的理想世界。
TAG 王陽明, 一體之仁, 萬物一體, 仁學一體論, 天下主義, Wang Yangming, unifying ren, unity of all things, unity of ren, World-ism
李澤厚的情本體論與儒家哲學
정병석 ( Jung Byung-seok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87~111페이지(총25페이지)
李澤厚批判了其將牟宗三和現代新儒家思想看爲第三期儒學的觀點, 對他們的評價幷不?高, 由此他提出了儒學四期說。他說牟宗三的代表作《心體與性體》皆以理性或者道德爲根本的哲學體系, 此尙未擺脫宋明理學的心性論架構。李澤厚對現代新儒家最强硬地批評的地方在於他們就恰恰背離了先秦儒學的基本觀點。那?, 對現代新儒家所包含的界限或者難點, 李澤厚從那些觀點來批判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情本體論. 李澤厚認爲哲學本是一門硏究人的命運的學問。哲學所探到的主題就是人的命運, 由此出現“人爲什?活”“活得?樣”的一些哲學的問題。但“活着”的意義和價値等的問題, 首先以“人是活着”這基本事實爲基礎。他所謂“歷史本體論”幷不是某種理式、觀念、絶對精神、意識形態等等, ?只關注於每個活生生的人(個體)的日常生活本身。在此, 歷史本體論探求的對象, 從人類整體或歷史, 至於感性個體的心理和情感, 擴大了其範圍。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則從理性(人類、歷史、必然)始, 以感性(個體、偶然、心理)終。傳統哲學經常是從...
TAG 李澤厚, 情本體論, 儒家哲學, 一個世界觀, 儒學四期說, Li Zehou, theory of emotion as substance (qing benti lun), Confucianism, one-world view (yige shijie guan), four stages of Chinese Confucian tradition (ruxue siqi suo)
朱熹的告子和陸九淵的告子 ――以對“不動心”的詮釋爲中心
장원태 ( Chang Wontae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113~137페이지(총25페이지)
朱熹主張陸九淵之學有類於告子者之處不勝枚擧, 那陸九淵是否同意此種說法?陸九淵1181年與朱熹相會於南康白鹿洞書院之後許久, 又於1188年寄予朱熹書信一封。信中提及, 二人在南康相會時曾就告子之不動心展開過論爭。依此可見, 陸九淵不但瞭解朱熹對告子不動心的解說, 還不苟同朱熹將自己稱爲告子的說法。若根據現存文獻重構雙方的解釋, 便可知雙方不但對告子不動心之含義的理解逈然相異, 而且還依其各自的理解而批判對方爲告子。兩人對告子不動心之含義的解釋差異, 導源於對不動心的基本理解的差異。朱熹將不動心解釋爲不惑, 不動心不只是沒有恐懼, 還是沒有疑惑。因此朱熹强調知言-窮理, 幷主張知言優先於養氣。相反, 陸九淵將不動心當成了爲“三十而立”所做的工夫, 卽確保道德主體性的工夫。然而, 陸九淵在討論不動心時, 僅僅依據養氣而論, 却未依據知言而論。而且他也幷未論及與知言相關聯的“人類道德性起源於何處”與“道德主體性如何確立”等問題。考察陸九淵討論知言的段落可知, 知言乃知人的前提, ...
TAG Zhu Xi 朱熹, Lu Jiuyuan 陸九淵, Gaozi 告子, unmoved mind(budongxin 不動心)
王陽明“四句敎”淺析
곽탄 ( Guo T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139~152페이지(총14페이지)
“四句敎”是王陽明最晩期的思想。後世學者的硏究多是把注意力放在對“四句敎”本體或工夫的把握, 對“四句敎”本身“徹上徹下”的特性硏究尙有不足, 本文擬在此有所發明。王陽明認爲“四句敎”是“徹上徹下”, 可惜的是, 王陽明早逝, 沒有時機對“四句敎”如何“徹上徹下”進行更深入地闡述;意外的是, 王陽明去世後, 錢德洪、王畿二人對“四句敎”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錢德洪?住的是徹下一節;王畿?住的是徹上一節。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雖模糊了王陽明“四句敎”的本義, 但爲後人理解提供了最相近的注?。
TAG 四句敎, 爲善去惡, 至善無惡, 無善無惡, 事上磨練, defeating evil with goodness, utmost goodness without evil, no goodness and no evil, moral practice
王廷相的實踐經世觀硏究
권오향 ( Kwon Oh-hya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153~168페이지(총16페이지)
明帝國?需統治大國的政策。王廷相所說的政策, 第一個部分是中央集權制度, 是首先且必要的;第二部分是强權的君主, 亦是必要的。爲此, 他重視君主的資質, 然後重視統治百姓所需要的德目 首先, 君主所要具備的第一德目爲“正”。但是, 君主要獲得正心, 旣要始終澄思寡欲, 又要舍利取義, 日日求新。第二個部分, 對於君主而言, 善與樂應以眞實性爲基礎。第三個部分, 君主須知平民的底層萬事之理, 而後皆一貫相通。第四個部分君主要重義 因爲國家的基本是百姓, 他認爲政治的基本也當以百姓爲基本, 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要安居樂於, 首先要衣食無憂, 其次要輕賦稅與賦役。王廷相主張`富民`之目的在於`民樂`。但若能勾制定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可以實現富民, 那?百姓必然會和諧穩定, 安居樂業。尤其是在治國過程中, 最重要的是法與禮。制禮的原因在於消除百姓或官吏的恣意妄爲之心, 而制法的原因在於消除放縱之心。 王廷相說安定國家以後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 君臣之間的和諧顯得十分重要,...
TAG practical politics (shijian zhengzhi 實踐政治), people-oriented(minben 民本), impartial mind (gongxin 公心), self-humility(ziqian 自謙)
晩淸老學與儒、佛會通
정석도 ( Jung Seokdo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7] 제27권 169~185페이지(총17페이지)
本文考察了兪?(《老子評議》)和于?(《老子校書》)等典型考證學方法的老子理解, 以及强調義理的同時, 追求與經學及佛敎比較闡釋的宋翔鳳(《老子章義》)和楊文會(《老子道德經發隱》)等, 晩淸《老子》具有文化意義相互融合的基本內涵, 這種文化意義的相互融合是通過“會通”的理解方式實現的。 兪?以《老子》每一章和每一章的部分句子爲對象, 通過校勘和訓?的方法, 完成了意義校正工作。兪?繼承了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派考證學, 所以比起“救古”, 更强烈地表現出“救是”的傾向。從文字、音韻和訓?的方法, 到歸納性邏輯思維的廣泛運用, 從語言文字的理解, 到老子本義的追溯, 于?的老學硏究, 可以視爲將硏究對象擴大至諸子學的乾嘉考證學更進一步的發展形態。 宋翔鳳的《老子章義》以文化創造者黃帝爲基準, 以《歸藏》爲媒介, 將儒家(孔子)和老子的思維融合溝通, 將其解釋爲具有同一根源和指向性的思想, 是一種歷史文化學的闡釋。楊文會利用“以佛解老”, 將老子的“有無觀”和...
TAG 晩淸, 老學, 儒佛, 乾嘉考證學, 會通, late Qing Dynasty, study of Laozi,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Qianjia study of ancient documents, communic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