분야    
발행기관
간행물  
발행연도  
발행기관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387 개 논문이 검색 되었습니다.
論比較哲學視?下的朱熹哲學工夫論 ――以朱熹論“敬”的工夫爲例
조연연 ( Zhao Yany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6] 제25권 197~213페이지(총17페이지)
朱熹繼承了“敬”在先秦文本中的主要意涵, 卽, 對待具體對象時於心理上嚴肅認眞、高度關注, 以及持續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狀態, 幷對上述意涵做了兩方面發展。一是認爲有具體對象的“敬”和持續心理狀態的“敬”幷不是兩個“敬”, 而是心在動和靜時集中注意力的不同工夫形態, 且這兩方面形態相卽不離。二是强調“敬”的時時警醒工夫有助於我們回復心的原初狀態, 幷給出了敬的工夫在不同情況回復這種狀態的方法。由此反觀西方哲學中“敬畏”(reverence)和“尊敬”(respect)這兩個看似與“敬”相對應的槪念, ?們與“敬”至少有兩方面區別:其一, 這兩個槪念只涉及我們在面對具體對象時的反應, 而不涉及我們端肅不懈的持續心理狀態的養成。其二, 在涉及具體對象時, 這兩個槪念的發生情境相關於外在他者的特質, 而不是我們的自身修養。將上述區別運用於道德修養論領域, “敬”的工夫一方面凸顯了一種預見式的道德修養過程, ?一方面强調了我們需要依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出回應, 而不應僅僅因爲對象不同而在反應...
TAG , 工夫, 敬畏, 尊敬, 道德修養論, 道德原則, 情感, jing, self cultivation, reverence, respect,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moral principle, emotion
創造和調和以及追越
신정근 ( Shin Jeong-keu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1~16페이지(총16페이지)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世界的特性, 那?就需要仔細觀察那個世界的運動, 生成, 以及運行。本文的目的是, 以創造, 調和, 以及追越的槪念爲中心, 簡單明了地掌握東亞世界的特性。卽使人們都使用相似的槪念, 但是根據此槪念獨特的文脈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含義。例如, 創造不是宇宙生成論的脈絡, 而是和器物以及文化的製作相關聯的槪念。由於世界的生成以及運動不是以外部的的原因或神爲前提的, 而是像自然一樣, 依據自身的原因而産生的。因此, 人擁有獨特的地位。人作爲神的造化之物, 不是要以遵守契約而矮小的存在, 而是作爲運營天地甚至世界的三才的一員存在的。因此, 人類需要不斷地收容別人, 爲了最終實現與天地(世界)擁有同根同源性, 需要不斷地創造出自己, 改變自己。在此方面, 變化(運化)則是給予東亞社會的命運。
TAG 創造, 和調, 運化, 追越, 自然, creation, harmony, transformation, transcendence, ziran
關於儒學傳統和杜威思想中的個人槪念的比較硏究
김혜숙 ( Kim Heisook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17~33페이지(총17페이지)
本論文從比較哲學的觀點論證了儒學傳統和美國實用主義傳統中“個人”所具有的意義和蘊意。儒學傳統中表現出各種思想的多樣化, 但在關係和社會((易學)中看“個人”這一點有着相對的統一性。美國的實用主義思想尤其是杜威思想提出了和儒家思想相似的個人槪念。本論文集中對這兩種傳統的相遇, 分化以及異同點予以考察。本人認爲, 雖然在將個人看做社會存在這一點上, 兩種思想邏輯有着驚人的相同之處, 但是儒家在等級秩序(禮的秩序)中强調個人, 而杜威在關係中强調的是認識個人自我存在這一理性因素, 在此, 兩者又有着鮮明的不同之處。儒家通過“仁”這一思想, 强調的是爲他人考慮、人際關係及社會性, 而難以産生民主主義政治體制的原因就在於此。
TAG 個人, 社會, 儒學, 美國實用主義, 杜威 (John Dewey) Individuals, society, Confucianism, American pragmatism, Dewey
王陽明哲學的身體隱喩與溝通的象徵性
김세서리아 ( Kim Seseoria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35~51페이지(총17페이지)
將身體隱喩成一個世界, 幷以理想的身體(聖人)爲指向的陽明哲學爲中心, 本文從溝通的象徵性(而不是封建性的預設)去解讀其含義。爲此, 本文在身體隱喩成一個世界的過程中, 試以王陽明哲學的核心槪念-良知作爲牽引一些必備隱喩的吸引子(attractor), 把?視爲`相似(similarity)`的意義作用。 此外, 本文將萬物一體的`一體`意義化爲`一體形象`, 而不强調結合爲一個整體的身體。之所以將萬物一體的`一體`詮釋爲`一體形象`, 就是要解讀其溝通的象徵性, 而不要把?只看作爲整體性的一個標幟。這樣我們可用開放的方式來理解身體, 而不是以封閉而孤立的方式來理解身體, 同時我們可從這種無限擴張的身體的意義發展出一種解構邊界的思維。 本文從下列三個階段來論述上述的內容 : 第一, 通過陽明的身體隱喩方式, 探討身體與世界的關係、身體與心的關係中的陽明學特徵。 第二, 陽明的身體隱喩說明方式中, 良知扮演重要的牽引作用, 本文從`相似`的層面...
TAG 王陽明, 良知, 隱喩, 象徵, 身體形象, 溝通, Wang Yangming, liangzhi, metaphor, symbolization, symbol of the body, communication
[철회논문]莊子的氣槪念
김도일 ( Kim Doil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53~70페이지(총18페이지)
本文的宗旨是在說明“氣”是莊子對“道”理解的關鍵, 幷說明此槪念是關於與道成爲一體而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至人)的核心內容。而且, 本文也呈現出“氣”之所以是莊子倫理思想的重点, 是爲了以此更好地說明人依“道”而行的槪念。本文針對最近英語圈世界的學者們, 比如說 Chad Hansen, P. J.Ivanhoe, 與 David B. Wong, 他們對莊子的解釋, 進行了懷疑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他們對莊子核心思想的錯誤解釋以及其主要原因。經分析得出, 他們之所以導致對莊子解釋的謬誤, 是因爲對莊子的氣缺乏充分地注意和了解。莊子的氣, 這個槪念是以說明構成人體的最高層次的, 而人的行爲與自我激勵都是能勾在氣的維度上實現的。然而, 由于如今不再採用莊子氣的本義, 所以無法認識到對此槪念把握的重要性。本文特別特別强調的是莊子的氣槪念, 闡發氣槪念是莊子對至人與天人合一理解的核心。
TAG 莊子, , 道 Zhuangzi, qi, dao
在新的基礎上學的重構: 朱熹格物、致知新解
이정환 ( Lee Junghwan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71~93페이지(총23페이지)
本文從新的角度對朱熹論學的第一階段, 卽對“格物、致知”作進行重新解釋, 以此闡明朱熹論“學”的結構特徵。衆所周知, 朱熹對這兩個槪念的解釋源自二程。但到目前爲止, 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朱熹在?大程度上沿襲了二程, 仍是一個尙待硏究的問題。在對“格物、致知”做重新解釋的過程中, 朱熹正面挑戰了二程弟子們的權威, 而對《河南程氏遺書》中的相關文字, 根據自己的目的做了有選擇的解釋。爲了不帶偏見地、全面地審視他對“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釋, 在本文中, 筆者探討了朱熹爲了凸顯自己“學”的觀點而設定的作爲比照的兩個極端, 卽博學和禪學。 朱熹一方面批評兩者的偏頗, ?一方面, 爲了重新確立“經傳讀書”與“師友講論”作爲知識來源的權威性和妥當性, 他又把博學和禪學兩者納入到“學”中。 由此, 他想要反轉當時被劉子健稱爲“內向化”的程學對內在層次關注的潮流。爲此, 朱熹提出了心、性之內在領域與物之外在領域之間渾然一致的新視角。由此, 本文重新探明了朱熹所提出的豁然貫通, 不是神秘的超越...
TAG 朱熹, , 格物, 致知, 博學, 禪學, 渾然一致, 豁然貫通, Zhu Xi, learning (xue), gewu, zhizhi, broad learning (boxue), Chan Buddhism-oriented learning, the integral unity, huoran guantong
“止於至善”:仁與人性內在關係的哲學證明
증진우 ( Zeng Zhenyu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95~112페이지(총18페이지)
從孔子“仁者安仁”肇始, 儒家仁學開啓了綿延流長的一個文化道統:仁與人性有內在關聯, 而人性之善又源自道德形上學。孟子從性命論、形式邏輯和生命經驗三大層次證明“仁”爲天之所“命”, 落實于人心爲善端。“命”意味著無條件性和普遍性, 普遍性意味著人性平等, 無條件性說明仁是“善”, 是“應當”, 是自由。在中國哲學史上, 二程、朱子“仁學”標誌著以仁爲核心的儒家道德形上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在邏輯上, 天理之善屬於絶對性的“元善”, “元善”意味著無條件性、先在性。天理之善是至善, 不是與惡對立的善, 而是超越了善惡對立的善。換言之, 天理“元善”是無條件命令。理善, 所以“理之性”善;性善, 所以仁善!仁在普遍的人性中是無條件的命令, 無條件意味著自由, 仁是儒家自由意志視域中的自由。因爲天理至善, 所以仁善。這一思路與康德有點神似之處。經過二程和朱子的創造性詮釋, 儒家仁學廣度和深度上都獲得了重大的提升, 理論形態趨向成熟與完備, 儒家道德形上學臻於?峰狀態。尋求至善, 是...
TAG , 儒家, 自由, 至善, 人性, benevolence, Confucianism, freedom, supreme goodness, human nature
荀子性惡論的四重辨析
위의하 ( Wei Yixia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113~126페이지(총14페이지)
早在先秦, 人性問題就成爲中國哲學家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荀子便在其中。荀子主張人性惡, 幷從槪念範疇、人之本能、立論標準等不同角度將善從人性中剔除。荀子的性惡論透射出荀子對人性的思考有別於孟子等人。本文擬從人性論證、荀學風采、儒家神韻和先秦特質等四個不同維度辨析荀子的性惡論, 進而透視先秦性學說以及中國人性學說的特徵。
TAG 荀子, 孟子, 人性論, 儒家, 先秦, Xunzi, Mengzi, human nature, the Confucianists, pre-Qin period
從郭店簡《成之聞之》看先秦儒家敎化思想
형기용 ( Xing Qilong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127~138페이지(총12페이지)
敎化思想是先秦儒家政治理論中一個核心問題。先秦儒家在理論上構建了一套敎化理論體系, 在實踐中通過太學、鄕校等實施敎化理念。《成之聞之》是從人性和人倫角度談君子敎化思想和方法, 其中對敎化主體和敎化的途徑有新的槪括和認識, ?旣堅持先秦儒家的敎化思想, 又打上郭店簡性情論的特色的儒家文獻。本文從《成之聞之》中有關敎化的思想出發, 結合先秦其他有關敎化思想的文獻, 對先秦儒家敎化思想中的某些問題進行反思和批判, 從而?到儒家敎化思想的源流。
TAG 敎化, 先秦儒家政治, 成之聞之, 郭店簡, Education and culture,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s, “Cheng zhi wen zhi, ” Guodian bamboo slips
從“自律”觀點論易經哲學之現代意義
김성기 ( Kim Sung-kee )  성균관대학교 유교문화연구소, 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5] 제24권 139~151페이지(총13페이지)
本文旨是採取“自律”的觀點, 以探討易經思想之現代意義。這裡首先要從二方面進行釐淸。第一是, 先釐淸一下本文所謂的“自律”觀念。第二是, 要說明這種自律性觀念如何適用於分析易經哲學內涵。據本人所了解, 易經思想的整個系統皆可以以“自律性”觀念詮釋。因爲儒家“人”的最高善及其實現途徑以及所要實現的大同世界皆符合自律的觀點。因此, 本人以“人自律擴大過程”作爲本論文的主題。在本論文中, 所謂的“自律性”槪念, 係由康德(I.Kant)哲學的“自律”觀念而來, 因爲後人任何形態的“自律”槪念都包含康德“自律”槪念的內涵, 所以將其作爲本論文中“自律性”槪念的理論核心。然而, 儒家思想具有其獨特性。雖然儒家經典中未提出“自律性”槪念, 但其思想蘊含著?豊富的自律觀念。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闡述易經哲學中人如何達到自律人的境界以及如何脫離外來法則之約束。幷且告知人們易經哲學中人觀的終極目的就是自由人。最後, 將通過對於儒家自然觀以及中庸, 易傳哲學中的“法天地”與“感應”的含義, 來進一步探討人...
TAG 自律, 自由, 易經, 君子, 大人, autonomy, freedom, Yijing, junzi, daren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